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4例 其中本土病例71例
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
陈若葵
“双减”之后,中小学生不再上学科补习班了,作业量也明显减少,与此同时,体育、运动类培训和兴趣特长类学习有所增加,孩子们有了相对多的可以灵活支配的时间,“玩”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满足。
然而,很多孩子自童年早期(2~6岁)直至少年期的玩耍是不自由的,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我们对这样的情况或许并不陌生:蒙蒙细雨中或雨过天晴,孩子想去踩水,在浅浅的水洼处跳来蹦去,家长却执意让他们待在家里玩成语接龙或看双语动画片;孩子想和小伙伴在院子里嬉戏,父母却津津乐道地把他们送去各种球类、运动俱乐部、培训班,试图提升他们的体育技能……实际上,无论是孩子自发自主地观察蜗牛爬行、堆沙堡、放风筝,还是玩过家家等游戏,都是典型的玩耍行为。家长费尽心思、打着游戏名义让孩子学习课程或者用学习代替玩耍、试图过早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做法,严格说来并不能被算在自由玩耍的范畴之内。
小时候没有玩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养成一些习惯、品质,其心理素养、思维方式、应变能力等,也在一些看似“能让你变得更聪明”的规定活动中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批评孩子:“玩玩玩,天天就知道瞎玩、疯玩!”那么,自由玩耍的价值几何?自由玩耍缺失与孩子的整体发展存在哪些关联?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和保护孩子自由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长必需
据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3000名3~7岁儿童所做的调查发现:长时间、高质量、富于玩耍的学前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习质量和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包括对弱势群体儿童也有积极影响。
玩耍能让孩子的大脑运转起来
玩耍本身是一个自由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孩子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当他们饶有兴趣地注视蚂蚁搬家、玩老鹰捉小鸡、嬉戏打闹或爬树等等,接触大量新事物、新场域,亲身体验尝试,大脑能主动快速运转起来,萌生一些奇思妙想,灵活应对新玩法带来的各种变化,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难题”,并乐此不疲,使游戏持续下去。
“玩”刺激了孩子的感官,驱使他们思考和应变,积累有益的经验,在酣畅淋漓的玩耍体验中收获思考力、创造力,自然而然,不需要灌输。
在玩耍中掌握社交技能
玩耍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他们一起设计游戏、制定并遵守规则,如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制定角色轮换规则:你当公主,我当骑士;你扮演爸爸,我扮演妈妈……
当孩子痴迷于过家家、讲故事等游戏中,他们会根据自己想象的场景,描述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孩子举着一根筷子或树枝说:“这是你要的糖葫芦”……通过玩耍,孩子创编故事、虚构情节、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想象的世界,语言也变得生动、丰富、具象起来。
孩子享受自由玩耍,从中也学会了合作、谈判、协商与适当的让步,如此才能保持彼此良好的关系,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玩伴。渐渐地,他们能摸索出如何与人相处、怎样与人沟通、如何在集体中更好地被接纳,这些,孩子无法从课本中学到。
多个国际组织联合报告:全球超1/4女性受过家暴
报告特别提到,这里的“暴力”是指作为“亲密伴侣”的男性对女性所实施的身体或性暴力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导致政府、社区和个人付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玩耍是最好的解压方式
一些家长习惯于为孩子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身处这种环境,孩子或许成绩优秀,甚至成为学霸,但承受的压力也是成倍的。
而自由玩耍,离开了成年人的陪伴、指导和监督,孩子同时面对身体、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社交等多重挑战,在荡秋千、爬树、互动游戏等活动中,不停地练习如何掌控活动的力度和强度,避免危险的发生,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各种情绪,让自己既兴奋又不至于崩溃。他们既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了能力,也在游戏的刺激和欢娱中释放了学习带来的压力,身心放松。可以说,自由玩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摆脱、平复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是最好的解压方式。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关于青少年儿童心理状况的一组数据让人震惊: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美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0世纪末,美国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比16年前增加了1.5倍。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直线上升——15岁以下儿童的自杀率增加了3倍;15~25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加了1倍。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现,孩子用在自由玩耍上的时间越多,他们的自主执行能力就越强。缺乏自由玩耍,正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支持并陪伴孩子玩耍
玩耍是让孩子真正享受童年良方,也能帮助他们从中掌握终生受用的各种能力,健康身心。因此,家长应把“玩”纳入孩子生活的日常。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
自由玩耍之所以消失,除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增加,自主时间压缩,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活动空间的日渐局促。如今的居住小区,供孩子们玩耍的设施很少,场地狭小,且车多人多,少有适合玩耍的环境和空间;同时,家长也担心图谋不轨的陌生人出现,没有成人的看护,孩子只能待在家里。
基于此,对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既要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也要主动创设玩的必备条件,鼓励孩子在群体游戏中获得快乐,如和几位家长协商大家都合适的时间,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场地,或者公园,有家长轮流或共同从旁看护,也可以到某个孩子家里,以便几个孩子结伴自由玩沙、跳绳,玩球或玩自主创意游戏。
家长看护的目的,一是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二是进行必要的干预——如果他们选择了暴力等不健康游戏活动,或者孩子们的游戏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成人可以及时引导,但最好点到为止。
在孩子的游戏中充当配角
游戏与玩耍能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起稳固的联结,从而在亲子间形成沟通顺畅、彼此接纳的良性状态,增进亲子关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亲子游戏往往以父母为主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最好将游戏的主动权让位给孩子,由他们构想游戏的内容,设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自己则任由孩子牵着走,在其中充当孩子的“玩具”,或者甘做配角。
父母最好将亲子游戏纳入日常时间表,每天必玩,至少30分钟,全心全意融入游戏之中,享受一起玩耍的快乐。这些纯粹的“疯玩”,能为孩子的人生涂抹幸福的底色,成为孩子美好生活的起点。
2022考研放榜!多地明确考生可申请成绩复核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任靖)今日,多地开通2022年度考研初试成绩查询通道,各地明确对成绩有疑问的考生可申请复核,通过初试的考生可着手准备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