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上了北京冬奥开幕式,牛!”

  客户端北京2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4日晚正式拉开帷幕,恰逢“立春”节气。

  其中,以《立春》为题的演出极具巧思。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十分怪异,不少网友在微博点赞:“创意好棒!”“太牛了!”

  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哪些文化意蕴?来,涨知识的时间到了!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立春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有最先的意思,蜇虫始振,天气逐渐转暖。打春牛、戴春胜……人们以此迎接春天到来。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雨水

  “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前后,春意加倍显著,有“占稻色”等习俗。

  惊蛰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意味着仲春时节最先,人们最先为春耕忙碌。民间考究要在惊蛰时吃梨,或者吃炒豆。

  春分

  “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时昼夜中分,习俗包罗“竖蛋”、送春牛图等,农耕的大幕进一步拉开。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清明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它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吃青团,踏青、放鹞子……另外,省墓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习俗。

  谷雨

  “雨生百谷。”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的好时机。有的农家会张贴谷雨贴,希望祛凶纳吉。

  立夏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立夏示意孟夏时节最先,“斗蛋”、“称人”验肥瘦等民俗颇受迎接。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小满

  “小满三日望麦黄。”围绕农事流动和物候特点,民间有小满祭车神、吃野菜等习俗。

  芒种

  “芒种忙,麦上场。”芒种时农事流动忙碌,也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饮食习惯一样平常偏于清淡。

  夏至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要吃面,古时又叫“夏至节”,女子之间还相互赠予折扇、脂粉等物。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民间盛行吃藕、“食新”,也有人家会趁着天气晴好,晾晒衣物、书籍。

  大暑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指“炎热之极”,对照适合饮凉茶,也有“喝暑羊”等习俗,暑月游船颇有雅趣。

马来西亚新冠肺炎单日确诊病例达三个多月来新高

(记者 陈悦)马来西亚卫生部4日通报称,在过去24小时中,该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7234例。据马来西亚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月3日,马来西亚18岁以上成年人口已有超过99%完成两剂疫苗接种;过半成年人口完成“加强针”接种。

  立秋

  “立了秋,凉飕飕。”人们要“啃秋”“晒秋”。有的地方盛行立秋吃西瓜以“咬秋”,听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处暑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农活对照忙,也有说法称,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白露

  “白露身不露。”这个时刻,有饮“白露茶”、吃龙眼等多种习俗。

  秋分

  “秋分麦粒圆滔滔。”秋分有喝“秋汤”、吃汤圆、竖鸡蛋等习俗。听说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寒露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在忙碌的农事流动之余,人们饮酒、登高,迎接寒露的来临。

  霜降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吃柿子、“煲羊肉”等食俗。

  立冬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考究吃甘蔗、炒香饭等。或者,来顿饺子。

  小雪

  “小雪到来天渐寒。”节气名字叫小雪,此时却未必下雪。人们忙着做点香肠、腊肉,以备春节时享用。

  大雪

  “大雪纷纷是丰年。”时值冬天,万物潜藏,忙碌的农事流动基本竣事。这时,是进补的好时刻。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微博

  冬至

  “冬至大如年。”它是昔人心中的大吉之日。吃饺子、吃汤圆……这也是属于冬至的美食。

  小寒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一样平常正值“三九”前后,气温极低,需注重防寒保暖。

  大寒

  “大寒迎年。”它相近阴历新年,扫尘、贴年红等过年前的一些流动,正好和大寒在时间段上有重叠之处。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考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物候等方面转变纪律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和社会实践。《淮南子》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纪录。

  有的节气反映四序转变,如立春、秋分;有的反映温度转变,如小暑、大暑;有的反映天气征象,如雨水、白露;有的则反映物候征象,如惊蛰、清明。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乐成列入团结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完)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