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规模最大的珠峰科考正在举行,270余名科考队员加入
攀缘,向着科学之巅(科技自主自强)
本报记者 申 琳 徐驭尧
焦点阅读
今年5月,“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区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区域开展,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笼罩面最广、加入科考队员最多、接纳的仪器装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此次珠峰科考取得了多项新纪录,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完整天下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后续还将开展更多科研项目。
5月的珠穆朗玛峰格外热闹。
来自天下各地的科研职员、爬山队员,为了一个配合的目的集聚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区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在西藏珠峰区域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团结西藏爬山队实行此次科考。
据先容,本次科考组织了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270余名科考队员加入,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学科笼罩面最广、加入科考队员最多、接纳的仪器装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
探 索
60余年累计开展跨越6次珠峰科考,装备逐渐升级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转变、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流动转变、地球动力学勘察……本次珠峰科考涉及5项焦点义务,均与珠峰区域怪异的地理特征有关。“此次珠峰科考设计首次应用先进手艺、方式和手段,协同考察研究珠峰区域六大圈层的垂直转变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秘天气变暖靠山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转变纪律、温室气体浓度转变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效、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顺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珍爱创新科学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先容。
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主要义务。早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了中国珠穆朗玛峰爬山科学考察队。46名来自气象、地质、地貌、丈量、水文、植物、动物等7个专业的科学事情者,在涉及珠穆朗玛峰东、北、西三面约7000平方千米、海拔2500米至6500米的区域内开展科学考察,填补了天下最岑岭区域科考上的空缺。
那时,仪器装备、观察手段都很落伍。资料显示,那时的科学家们在大本营设立气象百叶箱、在中绒布冰川用简陋的仪器考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观察冰川的流动速率……一张张历史图片,显示出艰辛的科考环境,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一步步填补在珠峰区域开展科考事情的空缺。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珠峰区域累计开展了跨越6次科考流动。上世纪60年月,科学家们在珠峰区域确立了对照完整的地层剖面系统;1975年,科考队第一次熟悉了珠峰区域大气和环境的本底状态;2005年,科学家对珠峰的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冰川及水文、生态与环境等问题举行了研究;2016年,科考队员对珠峰区域开展了天气环境和人文动态等综合科学考察……
60余年积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科技提高,支持了科考装备升级。据先容,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都已应用于此次科考。“珠峰科考现实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主要内容,我们已设计多年。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天气环境转变对天下其他区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姚檀栋说。
登 顶
拜登签署乌克兰民主防御租借法案 对乌军援将加速
综合美媒消息,当地时间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2022乌克兰民主防御租借法案》。据介绍,该法案旨在恢复二战时期的一项计划,允许美国政府向其盟友出借或出租军事装备。
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架设天下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顺遂袭击天下之巅,并创下架设天下海拔最高气象站的纪录,是这次珠峰科考的“高光时刻”。
5月4日中午,13名科考队员乐成登顶珠峰,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当日破晓3点,科考队员从珠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最先冲顶。他们在海拔8830米处架设了天下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并在8848.86米的巅峰行使高精度雷达丈量冰雪厚度,并采集冰雪样品。此前,天下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由英美科学家架设在珠峰南坡,海拔高度为8430米。
据先容,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10余人的爬山团队,接受过耐久系统训练,能熟练掌握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步骤。
攀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5月3日晚,爬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4日破晓,他们就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缘珠峰的“宿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由于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装备、操作仪器等事情,每个爬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爬山义务的两倍。
此外,山顶的积雪厚度也造成了难题。原设计爬山队员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设气象站,然则在向下挖了1米多深的积雪后,依旧没有找到可以架设装备的岩体。在和指挥部交流后,他们选择继续攀缘,最终在海拔8830米处找到了适合架设装备的岩体。在迫近珠峰峰顶的寒风中,他们用了约1个小时,最终完成了气象站的架设事情。
现在,我国科学家已经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了8个气象站,其中4个位于海拔7000米以上,这些气象站将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纪录的空缺。
科 研
大气垂直探测、人类流动转变……更多研究逐步开展
对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姚楠来说,冲顶乐成的前夜让她念兹在兹。那是午夜12点多,作为本次科考气象保障团队职员之一,姚楠从珠峰大本营的帐篷里爬起,最先了新一天的事情。
安装装备,施放探空气球,看着气球徐徐飘上天空。星辰如碎玉掩饰在天幕之上,这是姚楠距离星空最近的一次;在这里事情了多日,这也是她最专心看珠峰星空的一次。
“天天都忙得‘昏天黑地’,全身心投入气象保障中。知道越日就要冲顶,心情主要,连日来事情功效全在于此,我们都在亲热关注效果。繁重的事情阶段性竣事后,才有时机浏览壮丽的自然景物。”姚楠感伤。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马耀明是此次科考西风—季风协同作用项目的认真人,也肩负气象保障事情。科考时代,他的研究团队要实时采集相关气象数据,和中国气象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元的研究职员配合剖析研判,最终做出准确的气象预告。
“5月4日前后是最佳的冲顶时间,这是经由我们耐久而周密的数据采集和剖析得出的,最终峰顶的气象条件和我们预判的差异不大。”马耀明说:“之后,我们将聚焦大气垂直探测和极端天气观察与预告,继续在珠峰区域开展响应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各项功效。”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科考队员手上都戴着一个电子“戒指”,上面的电子屏幕实时展现心跳、血氧等身体指标。这是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开展的研究项目,探寻低压缺氧和高浓度臭氧共露出对高原急进人群的康健影响,也是此次科考研究的义务之一。
在海拔跨越5000米的地方,朱彤教授带着研究职员徒步往返于冰湖和珠峰大本营,网络科考队员的生物标本,丈量心血管功效性指标。通过这些数据,研究职员将深入探讨人体对极高海拔高原环境的心理顺应机制。
“团队首次针对低压缺氧和高浓度臭氧共露出对高原常驻和短居人群的康健影响开展人群研究,获得名贵的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为深度剖析高原心理顺应机制提供主要依据。我们还在海拔5200米和5900米两个高度,聚焦冰雪外面氮氧化物通量和臭氧等污染物垂直交流历程。”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先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0日 12 版)
【编辑:陈文韬】